在传统印象中,科研实验室里往往摆满了仪器设备,研发人员也是废寝忘食地忙碌着。但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这一刻板印象将被打破。一个深度融合AI与材料研发新技术的智慧实验室——AI-电化学家实验室即将建成。在这里,以往一名科研人员需要耗时50年的实验量将缩短至一周完成,标志着我国在超分辨电化学基础研究与先进仪器装备研制领域取得了国际性突破。
“跑赢时间”,当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AI-电化学家实验室时,首先看到了实验室墙上的这几个大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敏最近正带着团队加班加点工作,8月1日,AI-电化学家实验室将实现封闭,这意味着届时实验室内将只有机器人在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黑灯工厂”。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周敏:灯都不用开,整个机器人在里面操作。它每日的通量能达到200组(材料),它是传统研发效率的30000倍还不止。
实验设计智能化、仪器操作无人化、数据产出通量化、材料研发流程化,该实验室专注于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仪器装备等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深度融合AI与材料研发新技术,在材料设计、合成、表征、筛选及预测以及高通量科研仪器开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眼前这个多模态原位表征功能岛是目前实验室内最智能、最“强悍”的设备集群之一,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正是在这里测试了关键数据。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
虽然还未正式投入使用,但这个实验室已经在业界引起了高度关注,不仅常有参观者,其设备和多功能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已经先期获得市场认可。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周敏:就像未来智慧医院,我们一个人往那一坐,我们的全方位的身体诊断信息能够出来。建立一个关于材料的智能图谱,我们就能预测材料,甚至能够将以前几十年才能找到开发的一种好材料变成一周就能开发一种。
作为团队的领军人物,周敏曾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八年,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锂电池之父”——约翰·B·古迪纳夫和“现代电化学之父”——艾伦·J·巴德。从2020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工作开始,周敏敏锐捕捉到AI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仪器装备研发领域的重大作用,先期开展相关研究,并自主研发出20余款高性能科研仪器装备,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也为AI-电化学家实验室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研发基础。
来源:长春新闻